来源:互联网 更新时间:2025-10-19 11:30
在亲密关系中,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伴侣:
吵架的时候永远只谈事实,而不愿意袒露自己内心的感受;
有时候伤心落泪了,Ta 最多也就是递张纸巾,继续该干嘛干嘛;
主动向 Ta 表达委屈或愤怒,得到的却只是 Ta 的一句“至于吗”。
但是经历过的人就会明白,这可能比吵翻天还令人难受,因为吵一架好歹还知道对方到底在想啥,而与这样的伴侣相处却好像“有劲儿没处使”,总也触及不到对方的内心。
在亲密关系中,几乎没有人能逃得过“吵架”这道坎。
两个人谈恋爱,总会在某些时刻因为某些事情而存在观点分歧或不满意,其实吵架也可以说是爱情磨合的一种方式。
但是,心理学家发现,不同的伴侣吵架的方式也会不太一样,其中一种差异就是
理论上来说,在一段亲密关系中,因为双方的发起者倾向有高有低,会形成多种不同的关系类型。
但是研究表明,
图源:参考文献[1]
发起者与回避者在一起,往往会形成一种常见的情感互动模式,
心理学研究发现,
而且,需要提醒的是,虽然丈夫要求-妻子退避的模式不那么常见,但是其破坏性也一样严重。[2]
不仅如此,
有研究发现,在这种互动模式中,两个人都会认为对方“不理解我”,从而对关系感到不满意。[3]
研究者认为,根据自我验证理论(Self-verification theory),亲密关系中的伴侣总是需要通过彼此的互动,来寻求对方的理解和接纳,这会提升关系的亲密度。
但是回避者却拒绝了这种互动,让表达出情绪和需求的伴侣感到不被理解,甚至被否定,反而会更希望对方作出回应,但是这种压力往往会让回避者更加沉默。
这就像是感情中的“追逃游戏”,要求者因为没有回应而步步逼近,想要一个答案或得到理解,而回避者则退之又退,形成了一种不断恶化的互动循环,导致彼此的感情变得越来越冷淡。
与回避者伴侣相处并不容易,尤其是对于发起者倾向较高的要求者来说,经常很难理解为什么对方一吵架就沉默或冷处理。
从心理学来说,回避者倾向的形成可能涉及以下三个原因。
1、属于非安全型依恋
依恋理论(Attachment theory)最早由心理学家约翰·鲍尔比提出,用于解释婴儿与主要照料者之间的情感联结,后来发现,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同的依恋风格,主要包括安全型、焦虑型和回避型三种。
焦虑型依恋风格的特点是害怕被抛弃,需要不断寻求伴侣的保证以满足安全感的需求,而回避型的人则会表现出对亲密和依赖的疏离,不愿意表露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。
心理学研究一致发现,相对于安全型依恋风格来说,这两种非安全型依恋的人通常较难维持一段长久和满意的亲密关系。[4]
其中的原因之一,就是他们在关系中很容易形成要求-退避的互动模式。[5]
只要夫妻中有任何一方比较偏向于回避型或焦虑型的依恋风格,就意味着两个人在情感需求的表达和回应方式上可能是不匹配的,总会有人相对更加主动而对方更加被动,而被动的一方就是所谓的回避者。
2、关系边界过于僵硬
心理学认为,在亲密关系中始终存在一系列相互矛盾但又彼此依存的需求,即辩证式张力(Dialectical tensions)。
其中之一就是自主性与联系性(Autonomy vs. Connection)之间的矛盾,指的是我们既渴望与伴侣保持亲密和联系,但同时又希望保持自我独立和个人空间,比如有些人喜欢随时跟伴侣分享日常琐事和感受(重视联系性),而有些人则觉得这些都没必要说,自己消化就好了(重视自主性)。[6]
对于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来说,这两种需求都很重要,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到既相互依赖又高度独立,大部分时候都需要有所取舍。
回避者伴侣的问题就出在自主性的需求太强,而忽视了与对方的情感联系,这会表现出一种过于僵硬的情感边界(Emotional boundaries)。
我们可以将其想象为是 Ta 的内心世界有一堵厚重的围墙,既隔绝了对方的情绪,不允许对方走进来,也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关在了里面。
3、具有述情障碍特质
在心理学中有这样一类人,他们很难识别和理解别人的情绪,也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,这被称为述情障碍(Alexithymia)。
有研究表明,大概有 13% 的人群具有明显的述情障碍,并且男性群体(17%)几乎是女性(10%)的两倍。[7]
需要强调的是,这虽然被叫做“障碍”,但并不是一种精神疾病,而是一种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性格特质。
也就是说,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定程度的述情特征,但是只有程度较高时才会对关系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。[8]
情障碍特质越明显的人,就越容易成为关系中的回避者。因为他们很难分辨自己此刻究竟是什么情绪,也很难用语言来描述,常见的表现就是总会说“还好吧”、“没什么”。
同时,他们也不太能适当地回应伴侣的情绪,因而更多地用无声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支持。
很多人在遇到这种回避者伴侣时,经常会怀疑是不是自己有问题,或者觉得“Ta 是不是不爱我”。
但是,通常来说,回避者伴侣只是应对方式过于消极,习惯了用理性和克制来保护自己,不太擅长处理情感问题。
所以,与这样的伴侣相处就需要更多的耐心,在不断的磨合中找到彼此都感到舒适的节奏,Ta 也会逐渐变得不那么回避。
接下来,我们就介绍几个与回避者伴侣相处的心理学方法。
1、创造安全的沟通氛围
当一个人在关系中习惯于回避沟通,很可能是因为 Ta 将情感交流视为一种威胁,害怕与对方发生冲突而损害关系,或者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脆弱。
因此,我们要做的不是逼对方表达,而是先让 Ta 感到情绪安全(Emotional safety),即让 Ta 知道“我表达出情绪不会导致被责怪或否定”。
具体来说,我们可以尝试在关系中这样来做:
·以“我感受”句式代替“你怎么……”之类的指责,比如说“我感觉有些孤独”,而不是“你怎么又不理我”;
·只有当一个人的情绪被允许自然地流动时,才能放心地表达出来。因此,当对方表现出情绪时,不要急着指责或否定,而是以一种非评判的态度来接纳,比如生气了就让 Ta 发泄一会儿,哭了就让 Ta 先哭一会儿。
2、尊重对方的独立空间
回避者伴侣往往需要更多的心理空间,来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。这个时候,我们应该尊重伴侣对自主性的需求,不要轻易侵入对方的边界,而给予 Ta 足够的个人时间和空间,Ta 才会更愿意表达出内心的情绪和想法。
同时,我们也可以用更多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关爱,比如两个人一起散散步,陪对方做感兴趣的活动等。
3、帮助对方澄清情绪
如果你的伴侣并不是不愿意,而是不擅长理解和表达情绪,那你就可以主动担任引导的一方,帮助对方逐渐锻炼其情绪识别和表达能力。
比如在日常相处过程中,不要嘲笑或否定对方的表达,而是温和地帮 Ta 澄清其情绪:“你是不是觉得有些难过?还是委屈?”
4、多创造正向的互动
在亲密关系中,正向互动不仅能让双方感到愉悦,还能增进彼此的信任感,即使是对于习惯性回避情绪的伴侣,也能提高他们表达情绪的意愿。
所以,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地创造一些正向的互动,也不需要很隆重,只是一些很微小的事情也可以,比如经常表达感谢与肯定、周末出去郊游、一起庆祝小小的成功等。
与回避者伴侣相处确实不容易,需要更多的包容和耐心。但是与此同时,我们也要明白,自己能做的只是以真诚和温柔来与之相处,而不是无止境的妥协和忍受。
参考文献
[1]Denton, W. H., & Burleson, B. R. (2007). The Initiator Style Questionnaire: A scale to assess initiator tendency in couples. Personal Relationships, 14(2), 245-268.
[2]Schrodt, P., Witt, P. L., & Shimkowski, J. R. (2014). A meta-analytical review of the demand-withdraw pattern of interaction and its associations with individual, relational, and communicative outcomes.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, 81(1), 28-58.
[3]Weger Jr, H. (2005). Disconfirming communication and self-verification in marriage: Associations among the demand-withdraw interaction pattern, feeling understood,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.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, 22(1), 19-31.
[4]Kirkpatrick, L. A., & Hazan, C. (1994). Attachment styles and close relationships: A four‐year prospective study. Personal relationships, 1(2), 123-142.
[5]Millwood, M., & Waltz, J. (2008). Demand-withdraw communication in couples: An attachment perspective. Journal of couple & relationship therapy, 7(4), 297-320.
[6]Erbert, L. A. (2000). Conflict and dialectics: Perceptions of dialectical contradictions in marital conflict.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, 17(4-5), 638-659.
[7]Salminen, J. K., Saarij?rvi, S., ??rel?, E., Toikka, T., & Kauhanen, J. (1999). Prevalence of alexithymi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Finland.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, 46(1), 75-82.
[8]Hesse, C., & Floyd, K. (2011). Affection mediates the impact of alexithymia on relationships.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, 50(4), 451-456.
抖音月付功能在哪里开通?月付功能开好还是不开好?
优酷视频如何退出账号 怎么退出登录
全民k歌大神都是怎么调音 全民k歌调音方法
LOL2025全球总决赛VKS战队名单
《地下城堡4:骑士与破碎编年史》地歌石脉藏品收集攻略
燕云金瓯碎片五色琉璃
崩坏星穹铁道星迹重温是什么
爱奇艺如何投屏到奇异果 爱奇艺投屏到奇异果方法介绍
梦幻西游化生寺帮战装备175级展示图
抖音第一个作品发布时间多少合适?怎么发布自己的作品?
原神5.6新卡池预测
虫虫漫画注册登录账号方法_虫虫漫画怎么注册登录账号
《无主之地4》改版武器与装备现于eBay平台销售
抖音月付放心借上征信吗?逾期了怎么办?
空洞骑士丝之歌噬丝蛆怎么拿
蚂蚁庄园小课堂今日最新答案2025年9月30日
燕云十六声官服好玩还是渠道服好玩
安徽师范大学给学生发150元过节费 学生:感觉被狠狠宠爱了
cf手游AWM
王者荣耀排位系统优化来袭
手机号码测吉凶
本站所有软件,都由网友上传,如有侵犯你的版权,请发邮件haolingcc@hotmail.com 联系删除。 版权所有 Copyright@2012-2013 haoling.cc